考点: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
马克思在《政治经济学批判》(序言)中在强调了“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”后说:“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,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。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。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。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,全部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。在考察这些变革时,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: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、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,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、政治的、宗教的、艺术的或哲学的,简言之,意识形态的形式。”
考点:文学源于社会生活
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或西汉初年的《礼记・乐记》说:“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人心之动,物使之然也。”
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・明诗》说:“人禀七情,应物斯感,感物吟志,莫非自然。”钟嵘在《诗品》中说:“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。故摇荡性情,形诸舞咏。”
毛泽东鲜明的提出:“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?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,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。……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。这是唯一的源泉,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,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。”
为什么文学源于社会生活?
1.从哲学角度看,存在决定意识,物质决定精神,文学的源泉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。
2.从创作实践看,除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外,文学艺术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源泉。古代和外国作品只是“流”而不是“源”。
3.从作品情况看,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(包括题材、主题、人物、情节、结构、语言和技巧等),甚至包括那些凭借极度想象创造出来的离奇形象,都来自生活。
4.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,不是单纯的自然物,而是社会物,这里包含了时代、民族、社会形态、阶级、集团以及法律、宗教、道德、伦理、政治、文化传统等复杂关系。这样,文学之反映不可能仅仅是对于单纯自然物的反映,而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。
江西自考网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相关推荐
2022江西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考点:谢I
08-062023年4月江西自学考试劳动法章节讲义(5)
11-23自考宪法学考点:联系群众,为人民服务原则
06-022023年江西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点讲解(6)
12-05自考宪法学考点:人权的特征
06-242024年4月江西自考资产评估试题(00158)
03-042022年江西自考《中国近现代经济史》提纲要点16
08-222023江西自学考试《儿童文学概论》章节讲义(2)
02-142023年4月年江西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:魏晋南北朝散文
03-102023年江西自学考试公文写作与处理考点讲解(9)
01-03关注公众号
回复“免费资料”领取复习资料
微信公众号
微信交流群
<<点击收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