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
这一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,太抽象,很难抓住重点。
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
1 ,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,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,也指向理想的境界。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,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,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。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。
2 ,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,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,重群体而轻个体,重义轻利,重道轻器。
3 ,注重天人关系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。天即广义的自然,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。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,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。
4 ,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“仁”,即爱人。
5 ,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,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。
6 ,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,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;墨家则主张“兼爱”,它超越了宗法关系。
7 ,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,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。强调无以人灭天,有一定的价值。
8 ,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,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。
9 ,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“无为”。
10,墨家提出非命论,认为人应该抗争。
11,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。
12,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,要求由野而文;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。
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
1 ,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,主张修己以安人,即自己要加强修养,在此基础上,要成就他人,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。
2 ,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,就是“和”的要求。
3 ,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。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,老子指出:自知者明。
第三节义利,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
1 ,辨析义利,是儒家的重要特点。儒家主张,义以为上,同时,也肯定利的合理性。
2 ,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,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,因此,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,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。
3 ,从价值观上看,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,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。
4 ,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,认为义之所以可贵,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。义,利也。
5 ,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,认为追求功利,是人的本性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。
6 ,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,即所谓的理欲关系。
1 2 3 4 下一页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相关推荐
2022江西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考点:谢I
08-06自考宪法学考点:联系群众,为人民服务原则
06-022023年4月江西自学考试劳动法章节讲义(5)
11-23自考宪法学考点:人权的特征
06-242023年江西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点讲解(6)
12-052024年4月江西自考资产评估试题(00158)
03-042023江西自学考试《儿童文学概论》章节讲义(2)
02-142022年江西自考《中国近现代经济史》提纲要点16
08-222023年4月年江西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:魏晋南北朝散文
03-102023年江西自学考试公文写作与处理考点讲解(9)
01-03关注公众号
回复“免费资料”领取复习资料
微信公众号
微信交流群
<<点击收起